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开讲“中国道路”第一课
9月15日下午,作为本学期“中国道路”课的首讲,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为全校本科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课”。他以“中国道路”为主线,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讲述了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展现了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勉励同学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心怀强国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同济大学2020级全体本科生分别在现场和在智慧教室通过线上直播系统听课。
方守恩首先从交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说起,他表示,交通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提出需求,催生交通工具革命,带来基础设施改进,由此进一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进而对交通又提出新要求。交通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交通科学技术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演化,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方守恩以新中国公路发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等为例,阐述了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说,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交通,在交通发展中始终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方守恩讲述了我国交通建设主战场上的同济智慧。无论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机场建设,还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城市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等,处处都活跃着同济人的身影。方守恩以李国豪老校长,李金城、朱永灵等一批校友以及学校测绘遥感团队等为例,展现了一代代同济人发挥专业所长,为南浦大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交通与土木、桥梁、隧道、汽车、电子信息、环境、设计、法学、人文、医学等学科都有关联,这些学科专业都可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助力。
方守恩向同学们介绍了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我国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方守恩分别对《纲要》中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治理体系等9大重点任务进行了解读。他还介绍了我国《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以及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方守恩展望了交通未来发展前景。他表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下,未来交通出行将日趋自动化、电动化、网络化、共享化。无人驾驶、车车通信、智慧列车、地下自助停车、智慧行人过街……未来交通拥有无限可能性。他最后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走“中国道路”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化交通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交通开放合作体系,交通发展终将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道路”是同济大学立足本校学科特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据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介绍,本学期“中国道路”课将着重向学生展示中国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对外交往、医学发展等七个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将邀请学校领导分别授课。这些校领导不仅是每个专题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而且是中国重点高校的领导者,不仅可以从专业角度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学生可从他们身上领略专业精英的风范和行业领袖的风采,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又一探索。
文:黄艾娇;图:江平
编辑:聂阳阳